一、古代人的“休书”怎么写?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说,婚姻就象是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城里面的人想出来。无论是多么甜蜜的爱情,无论是多么曾经的恩爱,爱情不再,婚姻往往就无疾而终了。一个很怪异的现象频频出现:平素越是大秀恩爱的夫妻,离婚的频率越高,以致网络上流行着“秀恩爱,死得快”的谚语。
在古代中国男权社会里,受男尊女卑体制的影响,女子在婚姻生活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男子可以用所谓“七出”,比较随意的休弃妻子。而女子则多秉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和心态,即便婚姻不如意,只要丈夫不休弃自己,就勉强凑合维持婚姻和家庭。如毛福梅之于蒋介石、朱安之于鲁迅……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提高,女子在婚姻问题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大。离婚也越来越成为很多具有现代意识,追求个性畅扬,不愿意勉强和委屈自己的中青年男女结束已经僵死的感情和婚姻的有效手段。至于“闪婚闪离”,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
和溥仪离婚的文绣
在人情淡薄如纸的时代,人们更加怀念以往单纯而深情的时代。有的人经常满怀憧憬的说:还是古代好啊,爱情婚姻天长地久。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前,虽然礼法上规定:“妻者,齐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这似乎表明离婚受到一定限制。但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离婚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韩非子·说林上》记载,某人嫁女儿,临行前告诫她说:“一定要多攒点私房钱,结婚后被丈夫休弃,这种事现在太常见了。”
现代人离婚,主要理由就是感情不和。那么,周秦汉时期的人,离婚都有哪些原因呢?综合来看,主要有个人品质(七出)、政治、经济因素及某些特殊因素等。周汉时期,离婚主要是男子主动休弃妻子,但也有妻子主动离弃丈夫之例。
一、主要涉及品质、生理原因的“七出”
最早的时候,七出是指:不顺父母(这里指女子娘家父母)、淫辟、无子、不事舅姑(这里指男方父母)、恶疾、多舌、盗窃。不过后来,内容有了一些变化。在古代社会更长的时间里,七出实际上是指以下七个方面:
1.无子
周代,无子出妻之俗只在大夫以下阶层流行。诸侯国君以上,妻虽无子,不得休妻。
《东观汉记》卷十九记载,东汉人应顺与许敬是好朋友,许敬婚后始终无子,于是应顺帮许敬休妻另娶。《后汉书·桓荣传》记载,汉明帝的老师名儒桓荣到40岁,妻子还没有生育。他的得意门生何汤就替老师作主,把师母送回娘家,并替桓荣物色了一位女子为妻。
2.不孝顺男方父母
《孔雀东南飞》记载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因得不到婆婆的欢心,被丈夫休弃。
《后汉书·鲍永传》记载,鲍永对后母非常孝顺,鲍永的妻子曾在鲍永的后母面前斥责狗,结果被鲍永赶出家门。
3.女子饶舌多言
《史记· 陈丞相世家》《汉书·陈平传》记载,陈平早年父母双亡,家庭穷困,由哥哥陈伯抚养,陈伯与弟弟非常友爱,自己与妻子努力耕田,让弟弟读书、交游。陈伯的妻子因此很有怨气。一天,有人问她说:“你们这么穷,陈平怎么油光满面?”嫂子嫉恨陈平光读书不干活,便接口回答道,“也一样吃糠呗,有这样的小叔子,不如没有。”陈伯听后,嫌她多嘴多事而弃之。
4.女子淫乱
东周时偶有女子因淫乱而被丈夫休弃者,很多贵族阶层的女子与他人私通,却未被休弃。如《战国策·齐策》记载孟尝君的夫人与一名舍人私通,有人向孟尝君告发此事,并建议处罚二人。孟尝君却说,看到美貌而互相喜欢,乃人之常情,这件事暂且搁一下。
宝宝不哭
5.嫉妒
此处的嫉妒,主要指妻子对丈夫的性嫉妒。《汉书·元后传》载,王禁妻对王禁多置宠妾表示不满,王禁便以“嫉妒”为借口,与妻子离婚。
《后汉书·冯衍传》也载,冯衍的妻子任氏泼辣而嫉妒,不许冯衍蓄妾,夫妻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年老后竟把妻子给休了。他竟然还给任氏的弟弟任武达写了一封信,谈他弃妻的理由:不去此妇,则家不宁;不去此妇,则家不清;不去此妇,则福不生;不去此妇,则事不成。
6.盗窃
《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和妻子住在长安,东面邻居的大枣树伸到王吉的院子中。有一天,王吉的妻子摘了几颗枣给王吉吃,王吉便认为这是偷盗,把妻子休了。
7.恶疾
秦汉时期的史籍中,目前尚未找到男子因“恶疾”而弃妻的实例。《汉书·卫青传》载,曹寿患“恶疾”,其妻平阳公主与之离婚。周汉时期,女子亦可因丈夫人品卑劣,与之离婚。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吕荣的丈夫许升嗜赌如命,不理操行,吕荣的父亲欲将女儿改嫁。
二、经济原因
姜太公妻嫌其贫贱,与其离婚,文献中谓之“出夫”。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未出仕前,家中十分贫困。其妻因此断然与朱买臣离婚。后朱买臣显贵,其妻已再嫁,又找朱买臣欲复婚,被朱买臣以覆水难收为由拒绝。
三、政治原因
《汉书·金日磾传》记载,霍光的女儿嫁给金日磾的儿子。后来,霍光家族谋反事发。金日磾的儿子为避免被株连,赶紧给皇帝上书,请求离婚。
四、其它原因
春秋时,齐国相国晏婴的车夫赶车时洋洋自得,妻子见后,提出与他离婚。理由是,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为齐相。自己的丈夫身高八尺,却为晏子赶车,竟然还洋洋得意,所以要离婚。
尽管先秦秦汉时期赋予男子极大的离婚主动权,但《大戴礼记·本命》记载有下列三种情形者,则不得离婚,即所谓的“三不去”之礼。一是娶亲结婚时有娘家,数年后,女子的娘家人都死光了。她如果被休弃,则会沦落为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这种情形不允许男子提出离婚。二是女子嫁过来后,和丈夫一起为公婆守丧三年,这样的女子不允许休弃。三是结婚时,男子贫贱,女子富裕,但女子不嫌男子贫贱,毅然嫁给他。以后男子无论发达与否,都不允许和妻子离婚。
参考文献
1.(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清)阮元校刻:《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汉魏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5.(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二、比喻人比桃花美的名句有哪些?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译: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2、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唐·杜牧《题桃花夫人庙》
译:细腰宫里桃花绽放一派艳丽清新,心念故国默默无语度过多少冬春。
3、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唐·长孙氏《春游曲》
译: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4、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唐·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译: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5、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宋·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译:我常常怀疑自己很快能见到她那桃花般美艳的容颜,为什么她近来,反而连书信都已绝断。
6、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宋·柳永《满朝欢·花隔铜壶》
译:当年那些美丽的姑娘呀,已经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只看见半掩的红色门扉。
7、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译: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8、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唐·王昌龄《春宫曲》
译: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9、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唐·徐凝《忆扬州》
译:扬州的少女们无忧无虑,笑脸迎人,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
10、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唐·徐惠《赋得北方有佳人》
译:她向来有独来独往的名声,自认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修长的眉毛宛如柳叶,艳丽的面容好似盛开的桃花。
三、男主叫林风麦秋燕的全部小说?
《平阳公主》作者:青帷
文案
新科放榜后,群臣大宴于曲江庭,庆贺盛事。
游宴上,皇帝指着新科状元,对爱女平阳公主道
“此子可堪配吾儿。”
平阳公主抬头,一口清酒喷出来。
这不就是三年前被她始乱终弃的男人沈孝吗!
三日后,新科状元沈孝一道奏疏,声色俱厉弹劾平阳公主三大罪——
不知廉耻、囤积钱粮、暗蓄私兵。
平阳公主:
我只是要了你的清白,你他妈这是要我的命啊!
四、王龄的代表作?
1、《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2、《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3、《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4、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5、《春宫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她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大得宠幸,以至废去原来的皇后陈阿娇,立她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
6、《送郭司仓》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此诗写春日送别友人,以淮水春潮为喻,委婉含蓄地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与无限思念 。这是一首表达友谊的送别诗,全篇情意真挚,感人至深。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